皇帝和甄嬛在御花園互撩這段,如果僅從表面上來看,會發現一些人物邏輯上的問題。
比如,皇帝假扮「果郡王」去撩甄嬛,甄嬛和弟弟「果郡王」曖昧互動他竟然不生氣?
再比如,甄嬛從入宮就小心謹慎,為了更好地適應後宮生存,甚至不惜裝病避寵,如此小心謹慎的甄嬛會冒著全家被殺頭的風險和「果郡王」大談特談戀愛?
很顯然,事情並非是表面看起來的這麼簡單。
因為甄嬛從和皇帝初遇時就不相信眼前這個男人是果郡王,她知道他是皇帝。
有很多非常明顯的細節。
第一個細節:
前面我已經分析過,甄嬛讓小允子在御花園紮秋千就是為了製造和皇帝的偶遇,等同于守株待兔,是主動的被動。
不出意料,皇帝果然被她等來了。
甄嬛意識到皇帝站在一旁盯著她看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連忙站起身來,想上前又退回來了,這個小細節暴露了她的心理活動:等來了皇帝肯定要把握住機會啊,但又不能直接稱呼「皇上」,一稱呼就暴露了她在這裡等皇帝出現的刻意。
所以,她裝無知試探性地問:「不知尊駕如何稱呼?」她這是為了給皇帝一種邂逅的偶遇情趣,讓皇帝自己挑明。
沒想到皇帝這個老油條,回了他一句:「你猜猜」。
聽到皇帝這麼說,甄嬛的表情好有趣,她先是瞪大眼睛:
然後做思考狀,心想:啥玩意啊,他不按常理出牌啊。
于是,她只好小心翼翼地試著挑明:「你不會是皇上吧?」甄嬛這時的內心應該是:你趕緊承認了吧!
結果呢?皇帝沒反應,在這憋著笑。
甄嬛看到皇帝的反應也明白了一些,她應該是意識到皇帝如果想直接在她面前承認自己是皇帝就不會說讓她猜猜了。
于是趕緊改口:「您是王爺?」畢竟再不改口給皇帝臺階下,甄嬛就成了不解風情的女人了。
聽罷,皇帝這才接話茬,說謊都不打草稿似的說:「聽說~過~果郡王嗎?」這很顯然是皇帝開始了他冒充果郡王的小計畫。
甄嬛反問一句:「尊駕真的是果郡王?」皇帝很顯然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呀,甄嬛的內心os應該是:這不太合適吧?你確定要這樣開撩嗎?
皇帝還沉浸在努力把自己的謊編圓的狀況裡,被甄嬛這麼一追問,他有點擔心被識破,于是心虛地問:「你見過?我?」皇帝說「朕」久了,一說「我」都不習慣了。
甄嬛並不接皇帝的話茬,並不回應她是否見過果郡王,她只是說:「自入宮,連皇上都未見過。」這話像極了小女子的嗔怨,就是在向皇帝暗示,她期待和皇帝見面呀。
聽罷,皇帝便走近甄嬛,但是他鍥而不捨地要把自己的謊話編完整,就追問甄嬛:「那你怎麼知道我不是果郡王呢?」他也知道甄嬛壓根不相信他是果郡王。
聽到皇帝這麼問,甄嬛是很警覺的,從她的微表情裡就能看出來,她意識到皇帝是鐵定了心要假扮果郡王了,但她還是試探性地抻了抻皇帝:「似乎年歲不大對。」
皇帝回答說:「人的年歲和他的相貌,往往是不大相符的。」
皇帝自知理虧,畢竟年紀在那裡擺著呢,但是他嘴硬啊,非不承認。
甄嬛一看皇帝心虛的只剩嘴硬了,也只好作罷:「尊駕要是果郡王便是吧……」
兩人這番來回試探周折的對話,是帶有一些曖昧、私密性的,對于當事人甄嬛和皇帝來說, 那是曖昧的情趣:我們彼此都清楚,也都對彼此有意思,但就看誰先挑破。
這就像《金粉世家》裡金燕西為了接近冷清秋,明明是特意去找尋人家的住處,然後租賃了落花胡同的房子跟冷清秋做鄰居,但表面上還要裝出一副緣分、巧遇的不經意模樣。
這世上的情事哪有那麼多巧合,有的都是蓄謀已久。
第二個細節:
甄嬛雖然在御花園和假扮果郡王的皇帝撩的情意綿綿,但她回到碎玉軒後,立刻切換了模式。立刻讓佩兒去打探果郡王今日是否進宮。
流朱問甄嬛:「小主以為,剛才與您品簫的不是果郡王啊?」
甄嬛一副應酬過後疲憊的模樣說:「你說呢?多小心幾分總是好的。」甄嬛的智商可沒有掉線喔。
佩兒打探回來說果郡王進宮了,但甄嬛仍舊不信,她謹慎地問:「聽說果郡王看上去很穩重,將近四十了?」你看,皇帝那番「人的年齡和相貌往往是不相符」的言論,甄嬛壓根就不信喔。
佩兒說:「果郡王是康熙三十五年生的,今年左不過二十五六歲。」
甄嬛聽佩兒說到果郡王的年齡的時候,她更加確信皇帝不是果郡王,二十幾歲的人再顯老也不會老得跟四十多歲一樣。
但是這時甄嬛的表情很微妙,她有些困惑,困惑于皇帝為啥要對她編一個這麼容易就被識破的謊呢?
佩兒完全不懂甄嬛的用意,以為甄嬛只是在打聽了解年紀在四十歲的王爺,就只管自己信口說著恒親王啥的,愛跟宮人說說笑笑的。
但甄嬛完全沒理佩兒這番話,只問:「那皇上呢?」其實她想確認的是皇帝的年齡。
但是佩兒完全不懂甄嬛的意思,就信口說到皇帝不常來後宮,來了也是一群人圍著之類的。
甄嬛便說:「也是,皇上走到哪兒,身後都跟著一群人。」
甄嬛這話真正的意思是她心裡沒說出來的後半句。
「皇上走到哪兒,身後都跟著一群人,但果郡王(這裡指皇帝假扮的果郡王)身後是沒有跟著一群人的。」
再結合初遇時皇帝對她生病沒有參加除夕宴飲的事記得很清楚、還從她的簫聲裡聽出她想家了……等等資訊, 甄嬛得出結論:皇帝對她這個長久抱病的常在很注意且關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皇帝的心意有了把握之後,她和皇帝後面在御花園重逢的時候,她恰到好處地做了自己表現和展示,進一步引起皇帝對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這裡前面寫過,點這裡復習)
曖昧互動,也需要策略的。想必談過戀愛的人們,都了解這一點。
第三個細節:
甄嬛和皇帝感情升溫之後,相約第三次在御花園約會,結果趕上下雨,皇帝又被太后故意叫走。
甄嬛站在雨中說:「他沒有來。」很顯然,甄嬛對皇帝動心了。
她說:「都怪我傻,人家堂堂一個王爺,大雨天的不在王府裡賞雨吟詩,好端端的跑來這裡做什麼,他當日只是一句戲語,我卻當真了。」
按理說如果真是王爺,皇帝不傳他進宮,他也不太可能隨意地就進宮,尤其還是進宮來御花園和皇帝的女人幽會。這個邏輯,甄嬛能不明白?
所以她不滿的就是皇帝本人。
戀愛中的女子,一下被約會物件放了鴿子,甄嬛又是心性很高的人,自然會有不滿和嗔怪,但是她怎麼敢明目張膽的怨恨皇帝呢,所以只能借王爺之名,抒發一下自己的不開心罷了。
第四個細節:
約會被放鴿子後,甄嬛很是思念皇帝,就開始彈琴詠詞。流朱看出來甄嬛對「果郡王」動情了,于是好心勸說甄嬛:你今天不應該出去……人家是王爺,你是小主。
甄嬛說:「我知道,其實我只是一個幽居無寵的常在,其實我連皇帝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會和果郡王有什麼關係。」
這話說得很透了,因為甄嬛思念的是假扮果郡王的皇帝呀。
她雖然對皇帝動了心,但又覺得自己是個無名的常在,地位和身份都很被動,皇帝爽約之後,她一時無法弄清皇帝究竟拿不拿她當回事,而且皇帝又不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她一時悵然若失。
所以她才會說「我仍然不會和果郡王有什麼關係」。
從這些細節中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
皇帝假扮果郡王享受戀愛,甄嬛心知肚明、主動配合皇帝的表演。而且從兩人互撩的全過程來看,甄嬛始終是主動的那一方,當然皇帝在甄嬛的推動下更主動。
也就說,兩人的情感互動是在同一個頻道的,是勢均力敵的,是相互吸引的,是最接近愛情的愛情。
皇帝假扮果郡王這事,按照常理來說,是皇帝和甄嬛的情人秘事,是情趣,是無傷大雅的。
但是後來被曹琴默利用,一旦協力廠商加入進來,這事就不純粹了。
屁股決定腦袋,不管皇帝和甄嬛多麼想擺脫世事紛擾做一對歲月靜好的恩愛眷侶,都是很難實現的。四郎,終究是甄嬛的愛情夢想罷了,註定是要破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