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曼娘強行與顧廷燁同房,常嬤嬤向明蘭的攤牌句句是恨

古月 03/04/2022 16:18 檢舉

曼娘從未愛過顧廷燁,卻為顧廷燁生了兩個孩子。

曼娘為了報復顧廷燁的現任——明蘭,在秦太夫人的攛掇下,對臨近分娩的明蘭行兇。她口口聲聲說,她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還深愛著顧廷燁,都是為了他倆的骨肉「昌哥兒」。

可顧廷燁何等精明!這種賣慘的鬼把戲他早就看得一清二楚,絲毫沒有流露出半分同情和憐憫。

曼娘見狀,索性也不裝了,冷笑道: 張口明蘭,閉口明蘭!她如今可是你的心肝寶貝了,你又怎會知這回沒瞧錯人?沒準兒,又是個能做戲的。

顧廷燁曾說過,這天底下哪件事兒不需要權衡?婚姻也是如此。所以,決定娶明蘭時,顧廷燁自是在心里權衡過的。

顧廷燁冷笑著回懟曼娘: 你以為我還是當年那個二愣子?我是怎麼查你的,就是怎麼查明蘭的。我信她,不是因為她三言兩語,而是看她行事。要論聰明,她不在你之下。可她跟你不一樣,她心底有根線攔著,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像你這般傷天害理。

雖然顧廷燁從沒想過娶曼娘,畢竟他再怎麼不屑于世俗的觀念,身體里卻依然留著王宮貴胄的血液,關于娶妻生子,秉承的觀念是再中規中矩不過了。

曼娘這種勾欄瓦舍討生活的女子,是決計不能入侯府家門的。

但是,如果曼娘沒有起歹念,一心一意待顧廷燁,顧廷燁肯定會讓她的后半生錦衣玉食,平安喜樂。

曼娘錯就錯在內心的貪念太大,導致吃相過于難看。

正如有一句話:貪吃蜂蜜的蒼蠅,早晚有一天會死在蜜漿里。

所以,曼娘做夢都想不到,曾經那個對自己心心念念的二郎,如今卻對自己如此薄涼。

想當年......

顧廷燁在人生低谷期遇見曼娘

原著中,自從顧廷燁得知自己的父親為了填補侯府的財政虧空而娶自己的親娘時,又得知親娘的死因后,便與父親不和了,與侯府的關系越鬧越僵。

顧廷燁曾經很為自己和母親不值。明明是顧氏上趕著求來的姻緣,卻人人嫌棄地看著自己;明明是白家救顧家于危難,可那些自命高貴的顧家人卻用鄙夷的口氣談論亡母。

可顧廷燁說到底,內心還是純良的。但是顧家逼死的到底是自己的生母,內心再純良,也難以平復怨恨。

很多年,顧廷燁的內心在怨恨和原諒之間備受煎熬。

對于此,明蘭曾經說: 這件事上,人人都好,只你們母子不好。顧家得了體面周全,秦家姻親如舊,可白家得了什麼?做娘的,平白無故被潑了盆臟水,死了還不太平;做兒子的,被逼出家門,孑然一身,獨闖江湖。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初四王爺不謀反,若他安分地接受三王爺為儲呢?

明蘭的意思是:如果當初四王爺不謀反,那麼八王爺就依然在番薯之地,根本沒有救駕的機會,他顧廷燁也就不會跟著護駕,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尊榮,說不定還是像浮萍一樣,到處飄蕩呢。

而曼娘,就是在顧廷燁似浮萍飄蕩時遇見的,在人生低谷期,顧廷燁以為老天還是憐愛自己的,賜給自己這麼一個善解人意的姑娘。

關于顧廷燁與曼娘的相識場景,原著中這樣寫道:

顧廷燁對于生母的經歷,一口冤枉氣無處可說,只能照舊打人生事,故意讓老侯爺不快。那年,他和一個惡少別苗頭,牽連了一個模樣俊俏的戲子,眼看那戲子兄妹遭難,顧廷燁看不過去,便出手救了他們。

當常嬤嬤知道此事時,顧廷燁已經收留下這對兄妹了。常嬤嬤急了,畢竟顧廷燁再怎麼樣,也是侯府嫡子,不好與這種勾欄瓦舍的女子胡混,免得叫人嚼舌根, 影響顧廷燁的前程。

自從母親去世后,也就屬常嬤嬤是真心實意關心顧廷燁了。

可讓顧廷燁想不到的是,曼娘得知她的身世后,便和哥哥演了一出戲,讓哥哥卷著銀子跑了,自己扮一副苦相,顧廷燁心善,便收留了曼娘。

彼時的曼娘把顧廷燁一算一個準,顧廷燁能在危難之際救他們兄妹,定是個心善的;再者從顧廷燁出入的場所以及衣著來看,定是個大戶人家的少爺。所以,曼娘便處心積慮地打顧廷燁的主意。

曼娘先是扮出一副可憐的、弱女子、無依無靠的樣子,讓顧廷燁感覺到同病相憐的苦楚;再者就是曼娘的強項了,很聽話、很懂事,常常和顧廷燁談心,一副很懂顧廷燁的樣子。那個時候,正是顧廷燁最低谷的時候。

當一個男人處在人生的低谷期和迷茫期,身邊既沒有親人可信,也沒有朋友可依時,曼娘便既充當起知己的角色,又充當起「女朋友」的角色,著實讓顧廷燁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和愉悅。

人在最脆弱的時候,是很容易讓另一個人走進自己的內心的。

這樣的女人,讓彼時的顧廷燁好生喜歡。

當時的顧廷燁,還專門為了曼娘跑去求常嬤嬤,讓常嬤嬤收曼娘做干閨女。

常嬤嬤自是不愿意的。 對于一個在家計艱難時都不愿意賣身為奴的有志老年婦女來說,她的理想是穩健地走在良民的道路上,然后大踏步地朝更高的目標前進,她怎麼肯收曼娘這樣路數不明的女子呢?

好在常嬤嬤腦子異常的清晰,思路出奇的清澈。

可那時的顧廷燁卻是個糊涂的,根本架不住曼娘的「勾引」,曼娘三天兩頭的裝病,央求顧廷燁去看她,一個是血氣方剛的少年,一個是慣會用狐媚伎倆的女人,這一來二去......,生米煮成了熟飯。

常嬤嬤知道后,急得上頭了,勸解顧廷燁: 這事做不得。你現在尚未娶妻,再說了曼娘的身世根本進不了侯府,你不如給些銀子,讓她另嫁他人。你這樣跟她處下去,對你的名聲不好,萬一再生出個孩子,哥兒到時候還怎麼娶妻?

顧廷燁也算是理智的,當下便答應了。再說了,曼娘也并不是那種姿色上好的,不過是會在男人面前來事兒罷了。

可讓常嬤嬤想不到的是,后面的故事并沒有按照她所設定的計劃來演變。

兩個孩子的由來

顧廷燁是答應了,可曼娘卻開始尋死覓活,到底是服侍了顧廷燁一陣子的女人,顧廷燁也不忍心看著她去死。

曼娘才不會真死,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但顧廷燁卻心軟了。

接著,曼娘含著淚說: 嬤嬤和二郎把我看成什麼樣的人了?當我是能用金銀收買的女子嗎?我不求名分,不要錢財,什麼都不求,只盼侯爺垂憐,能時時記得她。

這一番情真意切地表白下來,讓顧廷燁感動得痛哭流涕。畢竟在這世上,除了自己的母親和常嬤嬤,還沒有人這麼真心待過他。

常嬤嬤給明蘭講到這里時,言語表情里,全是對曼娘的恨。她恨不能徹底打發掉曼娘,恨不能讓顧廷燁看清曼娘的本質。

大家都怕她這麼鬧下去,會出人命。常嬤嬤便也妥協了幾分。她想:如果能遇到一個賢惠的女子,能容下她,對顧廷燁也算是圓滿了。

可讓常嬤嬤震驚的是,當她在給顧廷燁物色對象時,曼娘卻懷孕了。

原著中這樣寫道:

常嬤嬤磨著牙齒,對明蘭恨聲道:哥兒年紀輕,哪經過這些,一時間慌了手腳。那賤人死活不肯打胎,還好最后生的是個女兒,我這才松了口氣。

沒過多久,侯府知道了這事兒,一時間又鬧得很厲害。老侯爺越是要他處置曼娘,哥兒越是不肯。哥兒的脾氣,夫人是知道的,倔得很。

曼娘以為,靠孩子就能拴住顧廷燁,靠孩子就能讓侯府接受她,簡直是癡心妄想。其一,顧廷燁從來沒有打算娶她;其二,在這種情況下生的孩子,名不正言不順,侯府那樣的大家族,怎麼會認呢?

曼娘這招,實屬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把偌大的侯府當成是尋常的老百姓家了。就算是尋常的老百姓,也要講究個名正言順。

姜還是老的辣。

常嬤嬤找到顧廷燁,將這其中的利害關系講給他聽:幸好是個姑娘,將來長大了備份嫁妝嫁出去便是了,可要是個兒子......那你以后還怎麼能尋到好親事。

在古代,很忌諱「庶長子」這個身份,長子一定要是嫡出。如果是高門大戶的正經女子,沒人愿意還沒進門時,就有一個「庶長子」處在自己跟前。

為了顧廷燁的前程,常嬤嬤簡直是操碎了心。他怕顧廷燁萬一把持不住又上了曼娘的床,便親自尋了個湯婆子,安在曼娘所住的宅子里,以防萬一。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嬤嬤到底沒防得住曼娘。

說到這里,常嬤嬤總覺得有一絲絲對不起明蘭,怪自己當初沒看好顧廷燁,怪自己當初沒防死曼娘,又讓曼娘生了個男孩兒。

常嬤嬤咬著牙,恨恨的對明蘭說:誰曉得,哥兒才去她那倆兩三回她就又有了身孕。

原來是曼娘趁著湯婆子吃酒時,換了藥材。

常嬤嬤也是個狠角色,見這招行不通,就只能搬出殺手锏。她跪在顧廷燁身前,搬出顧廷燁的生母說: 大小姐就是你一個骨肉,倘若你一輩子沒出息,豈不叫侯府那些人看笑話,老婆子就是到了地下,也沒臉見大小姐,哥兒要是不答應,老婆子也要去尋死了。

這招果然靈驗,自那以后,顧廷燁很少去曼娘那兒,曼娘也再也沒生出孩子來。

常嬤嬤講了這麼多顧廷燁和曼娘的情史,她怕明蘭不高興,但又不得不講,便時不時把問題點都歸結在曼娘身上。

其實講真,生孩子這種事情,單憑女人一個人,怎麼可能完成?顧廷燁若真是什麼正人君子,也不會把曼娘的肚子搞大兩回。

這些道理,明蘭是知道的, 她才不會因為顧廷燁過去的情史而生氣。不論曼娘和顧廷燁的感情怎麼樣,甚至顧廷燁是不是對曼娘有真感情,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經成為過去時了,當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她才不會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追究那些有的沒的。

所以,對于常嬤嬤極力掩蓋顧廷燁的浪蕩行為,以及把錯誤歸咎到曼娘一個人身上的這種行為,明蘭根本不會計較,她選擇一笑而過。

就像原著里所說: 說得現實一點,只要所謂的真愛沒有引起現實變化,其實真不真愛,并不是很重要。

假若今日顧廷燁打算分一半家產出去,或是要把爵位給昌哥兒之類的,那明蘭當然很不滿意了。

但現在,顧廷燁把家產都交到她手里了,決意叫她的兒子承襲爵位,又每夜睡在她的床上,還一有空就黏在她的左右,那他到底真愛是誰,有什麼必要去追究呢?

再現實一點,像戲文里的那樣,出于某種原因,或是為了江山社稷,或是為了野心權位,男人不得不另娶她人,離她而去,那就算是她的真愛,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曼娘和明蘭就是「聰明的一體兩面」,曼娘的聰明里處處充滿了算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自己;而明蘭的聰明是帶有善念的,總是把大局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所以,明蘭最后闔家歡樂;而曼娘的處境異常的慘淡。

我一直覺得,聰明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它是一個中性詞。如果聰明沒有善念駕馭它走正道,那麼聰明早晚有一天會誤入歧途。

曼娘和自己的一雙兒女,本可以有平安富貴的一生,卻因為自己的貪念和惡意,人生落得慘淡收場。

所以,發善心,才是我們一生要修的功課。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推薦文章

©2023 17doing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政策與安全 條款 隱私 版權 聯繫我們 [email protected],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免責聲明:本網站是以實時上傳文章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本站張貼的文章。由於本站是受到「實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查所有即時文章,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內容及拒絕任何人士發文,同時亦有不刪除文章的權力。切勿撰寫粗言穢語、毀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TOP
X
檢舉
請使用真實的郵箱如無法和您取得聯繫我們將無法對您的檢舉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