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利用甄嬛和果郡王做賊心虛的心里,通過摩格的嘴自導自演了一出「反間計」。
皇上本就多疑,之前祺貴人伙同皇后策劃了一場溫實初和甄嬛有染的鬧劇,雖然有驚無險,恐怕皇上已經有所動搖。
再加上浣碧故意而為,使果郡王掉出那枚甄嬛的小像,皇上心里的疑影面積更大了。
從那以后,皇上一直派人暗中注意甄嬛和果郡王的動向,尤其是果郡王的私生活方面。
竟然還打聽到了果郡王和浣碧感情不合,根本不是浣碧嘴中形容的那樣:果郡王對自己鐘情已久,兩情相悅。
皇上能這麼細心注意到果郡王和浣碧感情不合的問題,一定是早已疑心甄嬛和果郡王的關系了。
不然,皇后已經被禁足在景仁宮,非死不得出。
而且,皇后身邊心腹的奴才都已下線,后宮里邊只有甄嬛一枝獨秀,大權在握,誰還有膽子傳播甄嬛的謠言?
皇上派出的血滴子果然有用,竟然得到一個「意外收獲」: 摩格竟然和甄嬛見過面,而且十分中意甄嬛,還要求甄嬛和親!
順藤摸瓜,皇上可得好好利用一下摩格這個瓜。
皇上先是叫來了甄嬛,一邊又吩咐蘇培盛去傳喚果郡王,讓果郡王在外邊聽著他和甄嬛的對話。
還特意囑咐蘇培盛,沒有他的傳召,不能讓果郡王進來!
戲臺子已搭好,就等著唱戲的登場了。
皇上先是試探甄嬛,說摩格要求讓她和親。
甄嬛的第一反應是對的,憤怒說道:「臣妾乃天子嬪妃,怎可委身和親?摩格實在荒謬!」
皇上早就想好了對策,拿出昭君出塞的典故反擊甄嬛。
甄嬛繼續自降身價,說要自毀容顏,保全顏面。
皇上非常淡定,見招拆招,繼續駁斥甄嬛:「若僅僅是顏面,有何要緊?」
還說了一堆戰事勞民傷財,大清的元氣大傷,不能再打下去了這樣的話。
意思就是:用一個妃子,保住大清的權力、財力、物力,實在很劃算。
甄嬛早已領略過皇上的無情,基于這個判斷,輕易地相信了皇上的話。也是身在其中,當局者迷。
皇上是一個多麼在乎自己面子的人,至于大清的面子還得往后排。
皇上對瑛貴人和三阿哥的事門兒清,即便知道是三阿哥行為不軌,但還是毫不猶豫地以一根白綾結束了瑛貴人的性命。
自己的神圣威嚴不可侵犯。
甚至自己的老媽有個藍顏知己都不行,非得逼死不可。
甄嬛當時身在其中,被皇上擺了一道。
后來算是明白了,最后以皇上的妃子和侍衛私通的事使皇上震怒,激發出身體內毒藥的最大毒性,要了皇上的命。
接著說回果郡王。
這時剛好趕來的果郡王正好聽到甄嬛低頭服軟的這番說詞,關心則亂,未經皇上的傳召便火急火燎地闖了進去,自此坐實了和甄嬛有私情的事實。
看到果郡王的表現,皇上將計就計,安排了一隊和親的儀仗,散布甄嬛已經和親的假消息,守株待兔,等著果郡王自投羅網。
果郡王果然召集了一眾府兵,出關營救甄嬛。
不管母親,不管兒子,感情早已戰勝了理智,只能一條道跑到黑了。
誰叫編劇讓果郡王那麼癡情呢……
可是,只要果郡王一出兵,就會發現中了皇上的奸計,為什麼還要寫信提及甄嬛、往死里作呢?
果郡王出兵后,敬妃自是聽說了甄嬛被軟禁在碧桐書院的消息,帶著朧月來給皇上請安,實則是為甄嬛求情。
朧月這些年早就被敬妃調教成人精了,能文能演。
引用孟子的話,說出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卻無能為力;利用精湛的演技,演出了神思憂郁之感。
皇上被朧月的「真誠」打動,遂即放出了甄嬛,同意果郡王的請旨:戍守邊關,受風沙之苦自懲。
還加封果郡王為果親王,讓其駐守雁鳴關外,無詔不得回京。
劇情進展到這里,看似皇上已經饒過果郡王和甄嬛了。
果郡王戍守邊關三年之久,甄嬛也能在宮里出入自如了,事情好像平息了。
偏偏這個時候,皇上的血滴子偷來了果郡王寫給浣碧的書信,每封信的最后都是以「熹貴妃安?」為結尾。
看似是果郡王的這個無腦操作徹底惹怒了皇上,皇上才要召果郡王回京,除之而后快。
我最初看的時候也是對果郡王的這個行為很是費解,老老實實、消消停停地活著不好嗎?非得自尋死路。
可是多看了幾遍,覺得果郡王這個行為就合情合理了。
果郡王要出兵營救甄嬛的時候,浣碧攔著他死活不讓他去。
果郡王說道:「從我的眼睛,落在她身上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我保全不了我自己,我也要保全她。」
果郡王從一開始就抱著必死的決心來保全甄嬛,他實在是太了解皇上了,皇上的疑心真是蒙住了心智。
沒有把柄,皇上都會錯殺,不能錯放。
何況讓皇上抓住了實實在在的證據,皇上更是不會放過甄嬛和果郡王的。
就如皇上問蘇培盛的那句話:「朕就這麼原諒了熹貴妃,會不會驕縱了她?」
甄嬛再次回宮,一直小心謹慎,什麼時候膨脹過,皇上這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說辭。
他是在乎自己的威嚴,被甄嬛和果郡王挑釁了,咽不下這口氣。
日后一定會找機會出氣的,甄嬛和果郡王必須死一個,讓剩下的那一個人痛不欲生,皇上才會開心。
雖然戍守邊關三年,皇上沒有責問果郡王。但皇上那口氣,沒撒出去,必會找機會借題發揮。
這不,果郡王在邊關三年,準葛爾秋毫無犯。戍守邊境、治軍嚴明、與將士們同飲同寢。將士愛戴,無一不服。
皇上聽了張廷玉的奏報,悠悠地說了一句:「他想邀買人心!」
果郡王建議重新設立互市,讓百姓安居樂業。
張廷玉都說:「果親王所言也有理!」
可皇上又來了一句:「再有理也無需他多言。朕要他戍守邊關,不是妄議政事。」
張廷玉可是整部劇從始至終一直跟著皇上的重臣,是最了解皇上的臣子,所說的話必是深思熟慮、投皇上所好的。
皇上仍然,東拉西扯,不講道理。
戍守邊關不就是能讓邊關安定嘛,邊關安定就得百姓安居樂業、不生事端。百姓安居樂業那得有飯吃,有錢花。
想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通過發展經濟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邊關那里就果郡王一個人,那里的情況只有他一人知道。他不提用什麼方法讓百姓安居樂業,誰提啊?
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果郡王早已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壓抑自己對甄嬛的情感也是一死,釋放自己的想念之情也是一死,那還不如做個快活鬼呢。
皇上讓他戍守邊關,沒有表明期限。果郡王內心里肯定覺得今生是有去無回了,那對甄嬛的思念怎麼打發呢?
自從和甄嬛對上了眼,還從來沒這麼長時間未見面呢。
所以只能借著書信,聊以自慰。
那些書信只是導火索,皇上早晚會對果郡王和甄嬛動手的。果郡王深知,與其兩人都活得戰戰兢兢,不如自己一死護得甄嬛周全。
甄嬛那一杯給自己準備的毒酒,到底還是成全了果郡王的心愿。
甄嬛和果郡王真可謂是向來緣淺,奈何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