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容成為皇后的棋子,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的「貪」,一部分也是因為皇后的利用引導。終究,還是用錯了心思,再想回頭已無路。
先說說安陵容「貪」——
第一,對姐妹情的過度計較
安陵容之所以能入宮,有兩個契機:
一是宮門將關時,遇到一位好心的嬤嬤。楚楚動人的安陵容幾句半真半假的好話,哄得嬤嬤很開心,有了面圣的機會;
二是得罪夏冬春時,有甄嬛仗義解圍。甄嬛的一朵海棠花幫其引來花胡蝶,讓皇上有借口「毀」自己的旨意,留了牌子。
然后安陵容就被甄嬛好心接入甄府,有了一段時間的姐妹陪伴,讓安陵容對甄嬛的「舉手之勞」有了過高期待,以為自己和甄嬛的情義不一般。
誰知入宮后的安陵容看到甄嬛與沈眉莊比自己要親厚很多,反倒心生不滿。
其父被關的那次,寶娟說甄嬛和沈眉莊的不是,安陵容立刻反駁「甄姐姐當然對我是真心好,沈眉莊不過如此」(具體臺詞不記得了)。
這里可見,安陵容對甄嬛有更多的期待,而且有與沈眉莊一較高低的想法。
她只看到,甄嬛和沈眉莊什麼都好,所以她羨慕這樣自己從小就沒有的真情;可惜,她的情誼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涉及自身利益時,她會立馬放下這些虛情,全力保全自身,不顧他人。
安陵容就在這種對甄嬛有些復雜的感情越走越遠,有種想讓父母關注特意搞破壞的孩子一樣,最后越走越遠,被皇后利用。
第二,對出身的過度自卑
安陵容其實有小聰明,會說些場面話,可是很敏感自卑。她死前對甄嬛說母親的生活,為了給父親捐官,繡瞎了眼睛,然后還被父親遺棄,所以從小看見人情涼薄。
可是安陵容自己的人生路呢,也是如此,拼盡全力地貶低自己,總是把「我不配」「我錯了」掛在嘴邊,自輕自賤,低眉順眼,卻心比天高。
甄嬛說過「英雄不問出處」,安陵容卻是「出身論」的堅定擁護者,她覺得自己家世太差,被夏冬春嘲笑,宮里人也都笑她,在甄嬛和沈眉莊,甚至淳兒的身邊,自己就是個笑話;
所以,她很想證明自己也可以和她們一樣。
皇后的假意親近,讓她以為自己有了依靠,有了和甄嬛她們平起平坐的資本,卻不知是自己急于證明陷入了別人的棋盤。
第三,對權威的過度依賴
安陵容一直覺得家世很重要,而自己的父親只是九品官,她在宮里的等級也不高;她很想在宮里混出天地,讓母親在家里抬得起頭,過上好日子。
尤其在其父兩次下大獄時,也見證了有權的好處;她覺得依賴別人都不可怕,所以想自己得寵,就能有權威。
可是她的權威不過是狐假虎威,皇上對她始終是一種玩物心態,皇后也一直不讓其生孩子,沒有真正的寵愛,權威也是如飄絮一樣不牢靠,越追越遠。
再說皇后的引導利用。
皇后是在華妃深夜讓安陵容去唱小曲時,發現安陵容居然也是個能隱忍的性格,于是多加注意,開始有意計劃「拉攏」。
先假意去看受辱的安陵容,抓到安陵容用巫蠱之術詛咒華妃的把柄,再虛以「橄欖芝」暗示其來投誠。
后引安陵容用香粉調教松子撲有孕的富察貴人,其實也是皇后的一箭雙雕的拉攏計謀,打了富察貴人的胎,也讓安陵容覺得自己是皇后的心腹。
安陵容就這樣,在寶娟的提點下,在皇后的計劃中,一點一點成為皇后的棋子,最后受制于人。
把自己代入安陵容,我覺得她是有過后悔的。她對甄嬛的感情真的很復雜,是一種想而不得的迫切,有點類似《天龍八部》中康敏的「毀滅之愛」。
當她終于看清皇后的真面目時,已經沒法再抽身,且早就失去甄嬛的信任;安陵容始終想引起甄嬛的重視,也想與之一較高下,爭來爭去,把自己弄成了笑話。
如果她當初能看明白皇后的虛假幫扶的話,也許,她會重新權衡利弊,與甄嬛合手。
不過,安陵容確實膽小,她無法掙脫自己的敏感嫉妒和受制于人的把柄,只能認命,扭曲地扛到最后了。
為什麼《甄嬛傳》過去十年了,大家越來越理解安陵容呢?因為安陵容的遭遇和心態更容易引起普通大眾的共鳴。
在沒有上帝視角的平凡一生中,誰都是活得沒那麼愜意自在的,各種困窘和無力,慢慢磨掉了美好的初心。
這個結局不是安陵容所想的,但卻是自己選擇的。所以,千萬不要短視相信「天下掉餡餅」,好的生活還是需要靠自己堅守底線,努力打拼才能獲得!
加油,寶子們~幸福就在奮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