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甄嬛傳》中,有一個極其不合理的情節,居然被觀眾朋友們忽略了。那就是眉莊的懷孕事件。眾所周知,眉莊懷的是溫實初的孩子,在這個勾心斗角、殺人不見血的后宮,就連皇帝的親生兒子都很難存活,眉莊懷的這個「嫁接兒子」居然全程沒被質疑、傷過,最后還順利生下來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不管甄嬛如何精明睿智,計劃如何周密,她懷孕回宮后,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風波。自從她回宮那天起,太后和皇后的懷疑就一直沒打消過:甄嬛懷的到底是不是皇帝的孩子,怎麼就這麼巧,皇帝去了一次她就有了?
然而,同樣的懸案輪到眉莊這里時,太后與皇后竟從未懷疑過,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 燈下黑」?
1:甄嬛懷孕回宮,太后跟審賊一樣。
甄嬛雖然如愿以償地回了宮,但關鍵因素卻并不是由于她的「神通廣大」。 而是太后恰好想利用她來制衡宜修了。
自從后宮中沒了華妃、齊妃與甄嬛,宜修便沒了勁敵,徹底膨脹到飄起來,以至于都敢當面頂撞太后了。那目空一切的架勢,幾乎沒把太后給氣死。 太后正愁找不到個掣肘宜修的人呢,恰好甄嬛那邊也按捺不住了,還傳出了懷孕的消息。
此時,皇帝也想把甄嬛接回來,那就順水推舟地接回來唄。至于她肚子里的孩子,對于太后而言,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一個廢妃懷的孩子,完全可以不要。宮里年輕嬪妃有的是,誰還不會生,在宮里生下的皇子,大機率還不會有「摻雜」的呢。何必興師動眾去接一個來歷不明的「龍胎」?
更何況,太后若真在意這個孩子,即便等甄嬛生下來后,只把小皇子接回來就可以,也沒必要非接甄嬛回來。宮里有現成的奶娘,再給他找個出身好的養母也就罷了。所以,還是那句話,甄嬛能夠進宮,完全是太后的另有所圖。更直接地說,是想要利用她轄制宜修。
雖然甄嬛的確進宮了,但這并不代表著太后對她肚子里的孩子沒有疑慮。甄嬛第一次見太后就被罰跪,太后聲色俱厲咄咄逼人,問道:「幾年不見, 你倒學會了狐媚惑主那一套。當初你生下朧月才三天就執意要出宮。如今怎麼又肯與皇帝和好了?」
太 后的問話直擊要害,一針見血。甄嬛當初要離宮是不肯原諒皇帝,一副寧死不屈的架勢,所以才義無反顧地離了宮。
短短三年的時間,皇帝并沒有赦免或寬佑她的父母家人,她為什麼突然就想通了呢?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瞬間與皇帝舊情復燃、如膠似漆?到底 是什麼「不為人知的動力」讓她瞬間開竅了?
從這次盤問中不難看出,太后的邏輯縝密、思維清晰,并且一語中的,十分犀利。雖然甄嬛巧舌如簧,貌似最終把太后的怒氣給「化解」過去了,但太后依舊沒打消心中的疑慮。甚至后來還在幕后授意宜修來一次「 滴血驗親」。
像這樣的一位太后,在面對眉莊的「驟然懷孕」時,怎麼竟沒有絲毫的「疑惑了呢」?
2:太后苦口婆心勸眉莊無果,還親自派人送來了「暖情酒」
眉莊原本就被「假孕爭寵」一事傷透了心,后來華妃又屢屢暗害,差點讓她無端殞命。
凡此種種,眉莊早已對華妃恨之入骨,她多麼希望皇帝能為她主持公道,將華妃繩之以法,為自己報仇雪恨。可是,皇帝卻對華妃每每姑息縱容、法外開恩,置眉莊的血海深仇于不顧。 這讓眉莊徹底對皇帝死了心。暗暗發誓,從此再也不會與皇帝有任何感情瓜葛。
即便華妃最后被賜死,也難消眉莊的心頭之恨。在內心里,她早已與皇帝恩斷義絕,情分耗盡了。即便皇帝突然駕崩,她也絕不會流一滴傷心的眼淚。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她特意搬去了「碎玉軒」。眉莊知道,只要皇帝一天忘不掉甄嬛,就絕對不會踏足碎玉軒一步。這個地方無疑是讓自己「 守身如玉」最好的所在。
自從甄嬛離宮后,眉莊就再也沒被皇帝召幸過,而眉莊也不屑于與其他宮嬪拉幫結派,而是主動向太后靠攏, 緊緊抱住了太后的大腿。
太后是個明眼人,怎會看不出眉莊的心結與怨氣?她多次勸說眉莊要放下過去重新開始;接納皇帝,并生下個一男半女,老來也好有個依靠。
然而,眉莊卻始終是一副心如死灰,無動于衷的態度。對于太后的勸說,她既不反駁,也不順從,最后竟變成了「說的說,聽得聽。」太后也無奈,也只得罷了。
后來甄嬛回宮,皇帝與甄嬛已經和好如初,太后認為眉莊的「契機」來了。即便眉莊不搬離碎玉軒,皇帝也可以主動去碎玉軒「 和好」眉莊了。
于是乎,太后又開啟了撮合模式,對皇帝道:「目前熹妃有孕,不便侍奉皇帝,皇上可以找個賢惠懂事的嬪妃來伺候。比如惠嬪就很好。」皇帝欣然同意。
隨后,太后就派竹息給二人送來了有助煽情的「暖情酒」,然而,太后還是 失算了。即便皇帝對眉莊講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眉莊依然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皇帝無奈,只好沮喪地離開。
這一幕,絕對逃不過太后的耳目和眼線, 宮中無論哪個嬪妃侍寢,都是會有記錄的,這是為了方便以后校對、核實嬪妃們的懷孕日期。這個檔案,皇后是可以隨時要來查證的—— 當晚,皇帝并沒有留宿在碎玉軒,而是直接離開了。
這麼大的新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太后怎會不知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件事發生還不到倆月,眉莊對皇帝的態度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竟然主動找皇帝「約茶」了。然后就是眉莊宣布懷孕的消息。
這樣的情況下,太后怎會不懷疑呢?是什麼 不可告人的動力讓眉莊突然轉換了態度?她那麼苦口婆心,甚至還 搭上了一壺「暖情酒」都沒能促成的「好事」,眉莊為何卻在無人勸說的情況下,反而主動向皇帝發出「約茶邀請」呢?她是怎麼想通的,如何想通的?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可是,面對這麼不合常理的現象,老謀深算的太后居然沒有絲毫的懷疑。這說得通嗎?這還是以前那個審問甄嬛時邏輯縝密、思維清晰的太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