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淩晨5點20分,
在美國經過17個月抗癌的治療,永失我愛……
這是李詠的妻子哈文,那天在社交平臺上發的一條資訊,
大家看到這條消息才發現,
都錯怪了這對夫妻,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詠去世後,他的父母連他的葬禮都沒有參加,
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墓地在哪裡,
連祭奠追思的機會都沒有,這究竟有著怎樣的隱情?
說起李詠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央視主持人,
他主持過 《幸運52》《非常6+1》等節目,
他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深受大家的喜愛。
可是這麼受歡迎的一個主持人,
誰能想到他小時候其實是一個說話磕巴的人。
李詠1968年出生在新疆,一個很普通的家庭,
跟大多數普通小孩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父母發現,孩子都5、6歲了,
說話還是磕磕盼盼的,
經常一句話要分成好幾次才能說明白,
這讓父母很著急,想方設法地去幫助他。
經常想辦法給他製造出很多練嘴皮子的機會,
不管是家裡來了客人,
還是村裡來了表演節目的,都逼著他去練。
練著練著,他的嘴皮子果然利索了很多,
說話也順溜了,也不打結了,
這也讓當時的他喜歡上了主持人,
心裡埋下了一個當主持人的夢想。
他經常尋找各種機會,有活動他就上,
時間長了,居然還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 「草根主持人」。
同樣的夢想,同樣的追求,
促使著兩個沒有任何交集,八杆子打不著的人的人相遇。
1969年出生的哈文,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
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小姐」,
她的父親在任職期間擔任副秘書長,後來因工作原因調往寧夏,
母親很賢慧,一心照顧家庭。
在這種姣好的家庭背景下,
父母對哈文的培養也非常的重視,
跳舞,鋼琴,畫畫可以說是一樣都不落下。
與此同時,要求自然也很高,
這也讓哈文從小對自己嚴格要求,什麼都要做到最好,
在學校裡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成了班級裡面文藝委員的「釘子戶」。
也許是由于這種童年經歷,
讓哈文對藝術之路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抱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努力學習。
18歲那年她以不錯的成績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在這裡,她遇到了跟她有著同樣夢想的李詠,
兩人是同班同學,第一次看見哈文,
他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氣質,
她不是那種極致的美人,
但是有一種高貴的氣質,讓他深深著迷。
可是同時期的哈文並沒有這種心思,
她的心裡只有學習,她只想好好學習,
能找到一份實現自己抱負的好工作。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哈文一門心思投入在學習上,
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她,學習著各種技能,
對一旁搭訕她的李詠都是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有時候李詠動靜太大了,哈文就會沖他發一頓脾氣,
「你可真是不嫌煩啊,你到底是不是來學習的」?
本以為用自己的大小姐脾氣把他嚇跑,
可沒想到李詠看到她發脾氣的樣子,
覺得很可愛,更加深了對她的愛意,
他下決心,一定要追到她,娶她當老婆。
此後就展開了對哈文的追求攻勢,
每天在她身邊轉,買早餐,幫她打水,
經常在宿舍樓下等她,哪怕看一眼不說話都覺得心裡甜甜的。
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哈文好像對他也沒那麼煩了,
覺得這個人還挺有毅力的,
但是依舊沒有給他任何的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詠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為了討哈文歡心,草根出身的李詠開始做各種兼職,
配音,美術設計等等,
只要他能做的都爭取去做,
就這樣,一次配音讓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次錢。
可能是他這種決心和不放棄的毅力令人感動,
哈文對他的態度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開始跟他聊天,跟他說話,像好朋友一樣的相處。
有一次在回宿舍的路上,
李詠看到路邊有幾株很漂亮的花,
猛然間就想到了電視劇裡面的橋段,
他趕忙跑過去,采了這幾朵花遞到哈文面前,
跟她說:
「我們在一起吧,你想照顧你,你可以做我女朋友嗎?
如果你願意就接過花,不願意的話我們還是好朋友。」
看到這個舉動的哈文嚇到了,
她沒想到李詠這麼的感性,居然學起了電視橋段,
但是猶豫了一下後,哈文還是害羞地點頭答應了,
他沒想到哈文會同意,還以為哈文又會沖他發一頓脾氣。
當時的李詠開心得像個小孩一樣,開心地抱起哈文轉圈圈。
甜蜜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此時的哈文除了每天努力學習,
就是跟李詠聊天,談心,
這種風花雪月的日子持續了四年。
轉眼大學畢業後,哈文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天津電視臺當記者,
而後又重修傳媒大學的雙學位,
進入了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中央電視臺工作。
而李詠由于毫無背景,
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西藏工作,生活得非常艱苦。
甜蜜的愛情一下子變成了異地戀,
工作之餘的他們經常通話聊天,聊工作中的趣事,
不管什麼問題,都要相互傾訴。
李詠更是大事小情都統統向哈文匯報,
這樣的異地戀也讓李詠倍感焦急,
生怕他們之間的感情會變淡。
然而對于哈文來說,李詠是多慮了,她已經認定了,不會改變,
所以他們的感情並沒有因為異地而變淡,反而更加的相愛。
持續了一段時間的異地戀,
李詠很怕自己好不容易追到的女朋友被別人搶走,
于是想盡一切辦法,終于調回了北京。
再見到哈文,他拿出在西藏省吃儉用攢的錢買的鑽戒,
單膝下跪,滿臉真摯地跟哈文求婚:
「哈文,我們結婚吧,我再也不想離開你了。」
哈文滿眼熱淚地接過鑽戒,答應了他。
可是當他們把要結婚的消息告訴雙方父母時,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首先反對的是李詠父母,兩家的家庭條件懸殊太大了,
自己家小門小戶,幾輩子都是農民出身。
哈文家裡條件那麼好,他們覺得哈文肯定有大小姐脾氣,
再加上聽說哈文有「丁克」的想法,
生怕李家斷了後,就堅決反對他們結婚。
而哈文的父母一聽到這個消息,氣得跳腳,
他們認為,從小把最好的都給了她,
精心培育出來的女兒,就這樣被一個農村的窮小子給騙走了,
這怎麼能行呢?堅決不同意。
兩邊父母的強烈反對讓他們認識到,
必須要去見一次父母,好好跟他們談談。
兩人先是踏上了去新疆的路,到了李詠家,
雖然不同意他們的婚事,
父母看見哈文,還是熱情地滿臉堆著笑容。
短暫的幾天相處,李詠的父母發現,
生活中的哈文不僅沒有大小姐脾氣,還特別的善解人意,
性格開朗,燒得一手好菜,很好相處。
而哈文和李詠也很鄭重地跟父母表態,
兩人很相愛,絕不會分開,
看到兩人的堅持,父母松了口,
只要兒子幸福,他們就不再插手了。
離開了新疆的他們直接就去了哈文家,
第一次見到岳父岳母的李詠,使出渾身解數哄他們開心。
陪著岳父幹活,做飯,所有的家務活他都搶著幹,
什麼事情都由著哈文,以她為主。
這些哈文的父母也都看在眼裡,
跟他們兩進行了一次深切的談話後,
雖然心有餘悸,但是還是把家裡的戶口名簿交給了他們。
就這樣他們走進了婚姻,
沒有舉行盛大的婚禮,也沒有蜜月旅行,
婚後的他們就住在央視分配的小房子裡。
此時的哈文在事業上已經先丈夫一步熬出了頭,
賺的錢也多了不少,不僅在事業上給丈夫提供了很多幫助。
而且每個月她會把剩下的錢都寄給自己的公婆。
新疆的冬天很冷,她擔心公婆凍著,
到處打聽,找到了定做的地方,
給公婆定做羽絨服和羽絨被寄過去。
還經常跟著李詠回新疆小住,
每次回去都會給公婆一大筆錢,讓他們生活無憂。
結婚多年的他們依舊很恩愛,
哈文也盡力做到了一個好媳婦該做的。
可是在李詠父母心裡,沒有孩子一直是他們的心病,
每次打電話催婚也是少不了的,
面對這樣的場面,李詠都說是自己不想要孩子,
甚至每次家裡來電話,
為了不給哈文壓力,李詠都是躲到陽臺去接。
甚至又一次上節目,他在採訪中表示,
是由于自己工作太忙,沒時間要孩子,
其實做一個丁克也挺不錯的。
總是倔強地把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面對丈夫的百般維護,善解人意的哈文心裡也泛起了漣漪。
有一天,平常不愛出門的公婆,
突然大包小包的乘車來北京,說是來看看他們,
實則是專門來催生的。
看著被公婆不停訓話的丈夫,哈文的心也一下子軟了下來,
公婆走了之後,哈文就對李詠說,我們要個孩子吧。
這時候正值哈文事業的高峰期,
她懷上了孩子,只能被迫將自己手中的資源拱手讓人,
這些付出讓李詠覺得虧欠妻子太多。
對她就更加的百般呵護,沒過多久,他們的女兒出生了。
後來的哈文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和女兒,辭去了央視的工作,
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她也並沒有放棄事業,
由她執導的網路綜藝節目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評。
正當她覺得家庭幸福,兩人事業都正處于高峰期的時候,
老天似乎是妒忌了他們的幸福。
病魔纏上了她的丈夫,正在化妝間化妝的李詠,
突然感覺眼前一黑,一頭栽倒在化妝臺上,
送到醫院一檢查,是癌症,情況很不樂觀。
得知丈夫病情的哈文,一時間不能接受。
「一向健康的丈夫,怎麼會突然就得了癌症?
如果丈夫不在了,她要怎麼生活?女兒怎麼辦?」
一向堅強的她慌了神,
不過難過之餘,他們很快就想到去美國治療。
一家人就匆匆去了美國,當時並沒有向外界說明情況,
只是跟父母打電話說,要送女兒去國外學習。
他們去美國的消息一傳開,網上一片罵聲,
「他們兩口子錢賺夠了,就移居美國,崇洋媚外」
諸如此類的話,蜂擁而至。
直到2018年10月25日淩晨,
哈文在社交平臺發出那條「永失我愛」的消息後,大家才明白,
他們去美國並不是移居國外,而是去看病。
在得知李詠病逝後,
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為誤會他們而感到懊悔不已。
治療期間,哈文一邊照顧丈夫,一邊故作堅強地安慰他,
可是李詠卻早有交代,
「如果我不幸離去,你不要把我運回國,
太麻煩了,要花很大的代價,一切從簡。
爸媽年紀大了,還沒有簽證,舟車勞頓,他們身體會吃不消」。
這些話哈文都記在心裡,在丈夫離開後,
她只是給公婆打了電話,告知死訊,
並按照李詠遺願,不讓父母趕過來。
在公公婆婆的哭泣聲和歎息聲中,
她掛了電話,還要打起精神處理身後事。
現在距離丈夫離去已經4年了,
家裡的重擔全部落到哈文身上,
既要培養女兒,每個月還雷打不動地給公婆打一筆生活費。
陪他們聊天,真正地把自己當做了李家人,
在她這麼多年的關愛下,雖然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但是都很健康。
可是唯一讓老兩口遺憾的就是,
至今都不知道兒子葬在哪裡,也不能給兒子掃墓,
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能慢慢釋懷吧。